安徽力天建设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转】实施绿色施工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上传时间:2025-08-22
实施绿色施工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建筑施工领域,绿色施工贯穿始终,通过科技赋能、精细化管理等,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源头管控 减少能耗

源头管控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一环,能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山东省近日公布一批绿色建造典型案例,其中威海市环翠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期)项目,采用施工现场绿化、雨水收集系统永临结合方式,减少临时设施建设,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施工现场多处采用标准化设施,如外架用钢架板、楼梯防护栏杆标准化,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施工现场实施封闭式管理,采用喷雾降尘技术,冲洗运输车辆,有效控制施工扬尘,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铁片区35、37号地块项目,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白色气膜,该气膜为“基坑气膜覆盖技术”,可对基坑作业面进行全封闭覆盖。气膜形成完全密闭空间,将基坑内土方开挖、渣土转运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完全“包裹”起来,有效隔绝粉尘外溢,是源头控制扬尘的利器。此举同时具有显著的降噪能力,气膜结构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能大幅降低基坑内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干扰。

日前,湖北省襄阳市长虹南路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被授予“绿色工地”称号。该项目将绿色理念融入建设全程,出入口及主干道均进行硬化,从源头上减少了扬尘产生。工地四周设置连续封闭式围挡,顶部加装喷雾装置,辅以洒水车、车辆冲洗设施等降尘设备,确保每一辆运输车辆“净车出场”,有效阻断扬尘扩散。此外,项目引入新能源渣土运输车、新能源洒水车等设备,作业时实现尾气“零排放”,充一次电可连续工作6~8小时,能耗成本较传统燃油设备降低50\\%以上。

动态监测 精准监管

通过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时、精准地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能源消耗、排放数据,可以为绿色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江苏省仪征市,管理部门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时调取某住宅项目工地过去一周的扬尘监测数据和视频画面。实时数据的接入,可实现数据与监管的“实时互动”。监管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全面掌握辖区内工地的裸土覆盖、道路积尘和湿法作业等情况。这种精准监管模式,不仅提升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更极大缩短环保问题的处理时间。“这些科技手段不仅让监管更精准,也让施工单位积极主动落实环保责任。”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用,让触碰环保红线的行为无处遁形。

在广东省深圳市华富村东、西区旧住宅区改造项目Ⅱ标段,项目采用“1+3+4”低碳建造模式,依托施工碳排放管理平台,实现建造阶段碳排放能耗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实时监测和展示,建立低碳管理、技术、评估三大体系,围绕资源节约、能效提升、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四大抓手,实现减碳量863吨二氧化碳当量,较传统建造工艺减排42\\%。

在河北省唐山市创智城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智能设备集成,打造多维度的绿色建造体系。该项目在施工现场配备自动喷淋系统,实现与政府大气监测系统的无缝联动,当大气监测系统检测到空气质量下降时,自动喷淋系统即开启,开始降尘工作,有效抑制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为项目营造了绿色的施工环境。

循环利用 降本增效

资源循环再利用,能够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是绿色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项目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住房城乡建设局推行“无废工地”管理模式。施工前,明确废弃物产生源、种类及处理办法。施工时,大力推广环保材料与先进技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对于工地产生的废弃物,该局建立分类回收处理系统。在工地合理设置回收箱,将混凝土块、砖块等可回收物破碎加工,用于铺路或作地基填料;钢筋、木材等也实现回收再利用。针对无法回收的废弃物,则与专业企业合作,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给环境添负担。

数据显示,相关项目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大幅减少,回收利用率显著提升,工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还为企业节约成本。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样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在深圳市南华新苑项目,项目在现场设置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消防用水、围挡喷淋用水、施工作业用水、生活区用水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回收净化再生水与收集场地雨水,经沉淀过滤处理后形成优质中水用于施工现场车辆冲洗、混凝土养护及扬尘喷洒等,累计节水22万立方米。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项目施工现场,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的预制路面、预制排水沟、装配式围挡成了工地“减废宝”,通过模块化卡扣拼接,安装速度比传统施工快,可重复周转使用,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彻底告别项目完工“废料满地堆”的旧貌。该项目部还将所在集团其他完工项目集装箱改造为办公区和职工宿舍,减少建筑垃圾的同时,节约了工程成本。


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安徽力天建设有限公司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大通路51号 皖ICP备15023429号-1 术支持:徽美庆

   皖公网安备34010202600874号